北京市政工程承包有限公司歡迎您!
我國的工程量清單計價制度經過了逾15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普遍被市場主體接受,但清單計價的本質是鼓勵企業技術經濟的競爭,而不是價格和費率的競爭,因此反應社會平均水平的定額依舊對清單計價有著諸多限制,管理體制的計劃色彩仍然顯著。
不論是發包企業還是承包企業,在工程實體化后,最終的造價既是產品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各方利益最直接的體現。應運而生的工程價款管理,便是多方主體對風險規避、利益劃分的手段與措施。
發承包雙方針對工程價款的管理,多體現在簽證、變更、索賠等實體項目的變化上,輔以合同、圖紙、招標文件、施組方案等圖文資料,而工期、施工進度在難以被量化的前提下,則較少的被用作工程價款管理的依據。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政府投資條例》等諸多文件雖然指出發包方不得任意壓縮工期,但以投資效益為由的搶工情況屢見不鮮,而在施工進度加快的基礎上,往往多伴以延遲支付進度款、逾期結算等收支不對等的情況發生。
在這種收支不對等的情況頻繁發生的整體環境下,除了簽證、變更、索賠以外,工期進度對工程價款的影響就顯得尤為突出。如何將進度量化,將時間屬性體現在價款管理活動中,將資金的時間價值與壓縮工期、延遲支付緊密結合起來,這必然是在工程實體變化之外,另一個價款管理的重點方向。
本文以動態為主、靜態為輔,將進度對工程價款的影響進行簡要的試探性分析,一得之見,拋磚引玉。
靜態分析進度對工程價款管理的影響
因靜態與動態最主要區別在于時間對造價的影響,所以靜態分析應較多適用于現金流平穩、技術單一、過程變化少、社會平均生產力即能滿足的項目,通過靜態的逐個節點的收支分析,或輔以同期利率進行動態微調,分解工程價款,以達到整體把控的目的。但該種情形使用面窄,計算精度差,更多情況作為估算或為動態管理輔助使用。
動態分析進度對工程價款管理的影響
1)承包單位利用市場價格波動進行動態的施工進度管理賺取利潤,發包單位在沒有合理方法應對的前提下,只得延遲支付工程款,來對抵掉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這與承包單位的人材機組織策劃等付出的成本相比,顯然并不公平,甚至影響承包單位后續施工造成項目超期,最終雙方都將受到損失。
2)依據通用合同條款以及常規的合同支付條件,擬設立提前支付、正常支付、延遲支付三種情況,分別折現后對比因支付時點不同對工程價款管理的影響。
現列舉幾種情況,通過對比現值的方法判斷支付時點變化、業主延遲付款等情況對造價管理的影響。
某施工總承包合同總價18000.00萬元,建筑面積76892㎡,為六棟16-28層住宅及地下車庫,二類工程,利潤率6.20%,工期24個月,銀行同期貸款利率6.00%,試對比承包單位收到的工程款在開工時的現值。
根據清單計價規范規定:
①進度款在計量后第二個月末支付;
②結算款在工程完工后第三個月末支付;
③質保金按竣工結算款的3%扣留,質保期24個月。
基于以上條件,列舉以下四種情況進行現值對比:P=現值,F=終值,A=年金,i=計息周期復利率,=計息周期數,已聯立等值計算公式:F=P(1+i)^=A((1+i)^-1)/i)
情況一:無預付款,無暫列金,施工勻速進行,進度款支付比例60%。
則現值為:
P=450(P/A,0.25%,24)(P/F,0.25%,1)+6984(P/F,0.25%,27)+216(P/F,6%,4)=17143.36萬元
情況二:預付款30%,前12個月均勻扣回,無暫列金,施工勻速進行,進度款支付比例80%,質保期24個月。
則現值為:
P=5400+150(P/A,0.25%,12)(P/F,0.25%,1)+600(P/A,0.25%,12)(P/F,0.25%,13)+3492(P/F,0.25%,27)+108(P/F,6%,4)=17374.65萬元
情況三:按形象進度支付:①地上主體合計8000.00萬元,在第4、8、12個月分別完成30%、30%、40%;②地下車庫合計4000.00萬元,在第6、10、14個月分別完成30%、30%、40%;③其余部分合計6000.00萬元,在第12、18、24個月分別完成30%、30%、40%;預付款20%(從每次地上主體完成的進度款中分三次均勻扣回),過程付款比例70%,質保期24個月。
則現值為:
P=3600+480(P/F,0.25%,6)+840(P/F,0.25%,8)+480(P/F,0.25%,10)+840(P/F,0.25%,12)+2300(P/F,0.25%,14)+1120(P/F,0.25%,16)+1260(P/F,0.25%,20)+1680(P/F,0.25%,26)+1222.2(P/F,0.25%,27)+37.8(P/F,6%,4)=17292.33萬元
情況四:基于情況三,由于業主資金緊張,預付款調整為10%,每次進度款由完工后第二個月末支付調整為完工后第六個月末支付,結算款由完工后第三個月末支付調整為第三年末支付,進付款支付比例由70%調整為60%。
則現值為:
P=1800+840(P/F,0.25%,8)+720(P/F,0.25%,10)+840(P/F,0.25%,12)+720(P/F,0.25%,14)+2400(P/F,0.25%,16)+960(P/F,0.25%,18)+1080(P/F,0.25%,22)+1440(P/F,0.25%,26)+6660(P/F,0.25%,36)+540(P/F,6%,4)=16946.88萬元
上述四種收付情景雖有極端情況,但個別付款節點更符合當下市場環境。通過上述四種假設可以看出,在引入時間參數后,往往預付款越多現值越大,預付款比例越高現值越高,預付款的價值更加凸顯,而節點支付收益小于按月收益,付款周期越短現值越高,對施工單位越有利,按形象進度付款更考驗施工單位的施工組織力度、現金收支統籌安排的能力、甚至是墊資能力,而墊資利率又將對現值造成較大影響。當雙方結算時間延長,結算款被拖延3年后支付的情況下,現值比常規支付方式減少了345.45萬元,占總造價的2.04%,對施工單位造成巨大損失。
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價款管理實施過程中,一旦引入時間概念,并結合施工進度,通過比較現值來計算最終收益也是一種工程價款管理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并不能給施工單位帶來切實收益,但是通過引入時間概念后的計算結果,能使價款管理數據更趨于合理化和透明化,能將“延期”轉化為“具體金額”,一定程度減少發承包雙方糾紛,能使發承包雙方在核算收支上對項目實際成本收入有著更精確的輔助計算作用。
隨著市場化改革浪潮持續推進,《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及推進過程結算等一系列切實政策的出臺,工程價款管理的方法與重要性逐漸顯現。在新清單發布在即,疫情影響逐漸消退之際,工程造價的改革勢在必行,不論個人還是企業,在浪潮中都應該保持核心競爭力,應對今后各種變化形式,走在造價領域的進步前沿。
*本文系姚海川原創,獨家來稿
轉載務必申請授權,并注明作者與出處,違者必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如有異議,煩請留言
作者:王浩然、李初蒙、馮凡
導讀2023年伊始,“十四五”已經進入中期,站在今天的節點上,辰于回過頭將對30多個綠色環保細分領域進行全面復盤,建筑垃圾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我們對建筑垃圾行業的判斷是相對積極的,建筑垃圾行業雖然面臨著來料、技術、產品銷售等多方面問題,但是不少國家級、省級政策相繼出臺,給予了行業巨大的信心。
今天再來看建筑垃圾行業,辰于發現行業的發展不及預期,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仍未解決,許昌金科的暴雷更是給行業敲響警鐘。盡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我國建筑垃圾行業長期的發展動力依舊堅挺,打通價值鏈、持續的技術升級是走出行業困境的根本解決之道。
困境:幾頭受阻的局面沒有根本改善建筑垃圾行業與生活垃圾焚燒行業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吃進來”的是垃圾,“吐出去”的是產品,既能收取垃圾處理的費用,又能賺取產品銷售等收入,還能得到政府補貼,多方面收入保障項目盈利。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中,建筑垃圾產業面臨的是垃圾量不足吃不飽、產品競爭力弱沒銷路、政府補貼遲遲不到手的困境,幾頭受阻的局面多年來沒有根本改善。
來料受阻
在實際市場運營中,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場在進料環節進場面臨兩個痛點,一是質量低,二是“吃不飽”。
由于沒有相應的規定,一些施工隊選擇將鋼筋等高附加值產品自行利用或出售,將渣土、碎石,以及其他拆分難度高的低資源化價值的產品運往資源化處理場所。有時建筑垃圾中往往還會混雜生活垃圾或危廢,需要經過先期分類才能進行進一步處理。低質量的建筑垃圾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而“吃不飽”也是目前許多資源化處理廠所面臨的問題。據2022年6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披露的數據,深圳市在2021年共有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38個,總設計處理能力4283萬立方米,而2021年實際處理量為1660萬立方米,產能利用率不足40%。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杭州市上虞市城市再生利用綠色綜合體項目中,該項目由上虞市經開區環衛集團投資1.2882億元建設,設計處理能力為500噸/日,于2021年9月開始帶料試生產,截至2022年10月,該設施累計處置垃圾總量為64412噸,產能利用率約在32.6%左右。
來料的問題直接影響建筑垃圾處置企業的收入端,收不到處置費用,何談產品生產和銷售。許昌金科資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許昌金科”)也許就是這個問題下的一個縮影。許昌金科是我國最大,也是最早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市場的民企之一,該企業曾構建了一條“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的“許昌模式”,其中,許昌金科依靠特許經營權,從當地建設單位以及部分房地產企業獲取建筑垃圾來料,并主要通過政府采購完成資源化產品的銷售,在2018、2019、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達到31.73%、40.57%、36.49%,在各環保細分行業處于中游水平,然而看似不錯的業績背后,依靠的是用非法手段來解決來料問題——2022年11月,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自2003年以來,許昌金科實控人李建明以公司作為依托,以非法獲取的建筑垃圾清運處置特許經營權為幌子,強迫他人接受許昌金科公司清運服務或退出建筑垃圾清運經營活動,12月30日,一審法院判決被告人李建明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2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54萬元。
盡管都是特許經營,但是與生活垃圾焚燒項目不同的是,生活垃圾收集有專門的環衛企業,而且是政府為此支付成本,建筑垃圾的主要來料都是企業客戶,需要企業客戶自己支付清運和處置成本,其主動性自然差得多,來料問題的解決也面臨更大的困難。
銷售受阻
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銷售收入是另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目前銷售渠道沒有完全打開,多重因素造成了這種局面。
一是產品市場尚不完全成熟,標準缺失。目前我國以建筑垃圾為原料的再生產品市場,包括再生磚、再生水泥、再生混凝土等仍不成熟。在標準上,資源化水平較高的城市,如上海,出臺了《上海市建筑廢棄混凝土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制定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砌塊(磚)技術要求》《工程填筑用裝修垃圾再生集料技術要求》等地方標準,但是國家層面并未出臺明確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目錄,市面上也缺乏統一的再生產品標準。
二是產品本身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沒有統一的標準本身就已經是缺陷了,在價格上再生產品也沒有絕對優勢,我國普通建材市場目前仍供大于求,不像日本、美國等國家,它們的建材原材料儲量少、價格高,再生產品的價格優勢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筑企業選擇再生材料的意愿依然很低。
為了解決銷路的問題,部分特許經營項目中約定由政府采購來解決一部分產品銷售的問題,但這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市場終究還是一個更加市場化的市場,在生活垃圾焚燒項目中,政府可以為企業解決電力銷售的問題,但建筑垃圾處置項目則還是要靠產品爭氣,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補貼受阻
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在過去主要依靠補貼進行運營。經過調查,辰于發現不同省市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補貼方式和價格也有所不同,按噸數、按建廠規模、按再生建材產品中建筑廢棄物的實際利用量等方式都有出現。
但補貼來源的政策風險比較大。受到新冠疫情、國際形勢、經濟大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地方政府財政支出難度加大。在當前擴內需,保消費且注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產業補貼的情況下,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專項補貼力度或將減弱。類似2021年北京蘇家坨項目中,垃圾產生單位繳納30元,政府財政再補貼22.4元的情況或很難再出現。
事實上,大多省市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補貼的具體政策多發布于2020年以前,這幾年并未有更新,失去補貼,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生存的壓力進一步增加。
轉機: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依舊堅挺雖然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面臨著各種挑戰,但建筑垃圾處置的需求并不是假需求,反而是較為剛性的需求,辰于認為,只要需求存在,行業就有發展起來的一天。從行業內在的發展動力來分析,我們堅信建筑垃圾市場長期向好的局面并沒有改變。
需求增長趨勢穩定
雖然受到多方面影響,中國房地產投資額增速及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不斷放緩,但根據住建部數據測算,我國2019年到2022年間的建筑垃圾產量整體仍呈上升趨勢。隨著防疫政策、房地產政策調整,新建、拆除和裝修等工作陸續開工,預計我國建筑垃圾產量將在2023年達到22億噸左右,并在未來幾年維持在這一水平(見圖1)。為了完成203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的目標,目前行業產能缺口仍超過千億元,市場潛在空間巨大。
政策關注力度不減
2020年以來,關于建筑垃圾的政策、規劃持續頻繁出臺,政府對建筑垃圾依舊非常重視,建筑垃圾行業的政策面整體是積極的。
國家部委層面,發改委在2021年7月出臺《“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要達到60%(2020年的綜合利用率為50%),要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設50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2022年6月,住建部和發改委共同印發了《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城市新增建筑垃圾消納能力4億噸/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2.5億噸/年。雖然各種政策文件中,關于建筑垃圾有“綜合利用率”、“資源化利用率”等不同描述,而且出現了50%、55%、60%等不同的目標值令人感到費解和困惑,但是“十四五”期間提高建筑垃圾綜合處置能力的方向是明確的。
聚焦到省市級規劃,據辰于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份頒發了省一級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管理辦法或規劃,到2025年的目標值從35%到90%不等(見圖2),這也體現了各地方政府對建筑垃圾處置的重視。
循環經濟持續發展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30·60”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循環經濟發展迎來契機,建筑垃圾行業也不例外。
一方面是來自政策的直接資金支持。建筑垃圾項目在實際運營中,可獲得有關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等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如2022年11月23日,上海市發改委公示了《上海市2022年度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扶持計劃》,其中有4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入選,總獲得專項資金6565.34萬元。
另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市場有望打開。地方政策正在推動再生磚和再生混凝土產品應用到我國市政相關建設當中。如河北省于2022年規定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使用再生粗骨料、再生砌塊(磚)、再生瀝青混凝土等產品占同種類產品的比例不低于20%。2021年,河南洛陽也規定在政府性投資項目中再生產品替代天然砂石建材產品的比例不得少于30%。與此同時,我國天然砂石骨料資源短缺、價格高企的勢態長期持續,天然砂石骨料的市場占比逐步減小,再生產品有望打開銷路(見圖3)。
當下勢頭正盛的裝配式建筑同樣利好深加工的高端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裝配式建筑是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目前,預制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回收產品已被廣泛應用于制造裝配式建筑,住建部的文件要求我國2025年新建裝配式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裝配式建筑可能將成為再生產品的重要銷售渠道。
未來:破局還需時間、契機與創新與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相比,做成一個建筑垃圾處置項目確實難度要大很多,然而“好事多磨”,行業的困難也終將給有能力的企業以機會。辰于認為,建筑垃圾行業未來破局,一方面可能還需要時間,價值鏈打通需要契機,一方面也需要行業自身不斷努力創新增強內功,才能讓黎明更快到來。
打通價值鏈需要契機
打通建筑垃圾的價值鏈,建筑垃圾項目才能具備生命力。企業在建筑垃圾的收集、處置、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做好設計,抓住各種機會。
在收集環節,特許經營模式仍然是較為推薦的模式,由于建筑垃圾行業屬于社會公用行業,可采取特許經營模式運營項目,企業在政府授權的范圍內對建筑垃圾進行收集運輸,在來料上會更有保障。建筑垃圾偷運偷排等現象則需要企業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政府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來共同解決。
在處置環節,企業應當對建筑垃圾進行低、中、高分級利用。建筑業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混凝土、磚、鋼材、木頭、以及玻璃、塑料等,其中金屬、塑料、木材等較容易回收利用,但需要合適的技術手段將金屬、木材、塑料等分離出來,而對其他建筑廢物的再生利用集中在對廢舊混凝土和廢舊磚瓦的再生利用上。適當的分級利用才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在銷售環節,政府采購渠道和市場銷售渠道都非常重要。政府渠道上,企業應當與政府盡量達成采購協議,確保一部分銷售的穩定;市場渠道上,企業需緊跟客戶的需求,提供多種類再生產品,例如再生骨料類、再生墻體材料類、再生地磚、再生水工產品類等,滿足市場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環保企業與建筑類企業建立良好合作以打通價值鏈是一個可靠的思路。2020年4月,維爾利公司作為聯合體牽頭人與國投生態環境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體成員、上海建工七建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成員組成的聯合體中標,項目收入來源包括垃圾產生者付費、資源化再生產品銷售收入、政府可行性缺口補貼付費(其中處理服務費66.5元/噸),此次合作綁定了國投的資金優勢,降低了融資成本,整合了維爾利多年的固廢項目運營經驗和上海建工的建設能力、工程資源,使項目落地運營更有把握。與建筑企業合作,也有利于未來打通來料和銷路渠道。
持續創新提升內功至關重要
商業模式、政策支持也許能夠協助企業打通價值鏈,但是項目的綜合盈利能力最終還是依靠企業的技術實力,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市場非常市場化,不僅要賣得出去,還要賣個好價才能掙錢,而這取決于企業的“產品力”。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中,一般性回填或加工成再生骨料等中低級利用是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主流方式,高級利用的比例很低,這導致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盈利能力始終上不去。相比之下,美國70%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超過一半經過中級利用制成建筑用磚,廣泛應用于建筑物或道路建設,還有部分被加工為水泥、瀝青等深加工產品,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辰于認為,資源化產品中附加值高的創新產品,主要包括再生水泥、再生瀝青等,將大幅提升建筑垃圾的使用價值,例如中部某企業攻克廠拌熱再生瀝青路面技術運用到表面層的技術難題,實現道路瀝青固廢的再生利用,降低了工程造價,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走高端技術路線,企業也許會面臨技術難題、前期投資資金問題,但這是行業未來的方向,誰走在前頭,就能享受到行業發展的第一波技術紅利。
摘要:
一、發展背景:政策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土流失加快土壤修復發展進程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加上人們對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導致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為降低和避免土壤污染帶來的影響,提升環境質量,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各項政策,加快土壤修復技術的突破,有效減少土壤污染范圍。此外,隨著我國對于土壤修復的力度持續加大,水土保護初見成效,2017年以來,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逐年遞減,但整體上仍有較大的下降空間。急需修繕的土地土壤,拉動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進程,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二、發展現狀:資金預算呈下降態勢,防治重點區域以湖南為主
2019年以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總體上呈現出下降的態勢,但資金量仍較大。2022年10月,財政部提前下發了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預計2023年共投入30.8億元用于土壤污染防治,較2022年下降了30%。2023年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在湖南、廣西、云南等地,其中財政部對于湖南的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更是遙遙領先,共計6.9億元,占總資金預算的比重達到22.39%。
三、市場格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土壤修復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2018-2021年期間,建工修復的研發投入總體呈現出穩步上漲的態勢,永清環保的研發投入呈現出“先降后升”的態勢。2021年以來,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研發費用大幅度上漲,2022年前三季度建工修復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了0.17%;永清環保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了49.37%。兩家企業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修復項目的經驗積累,逐步形成了獨有的技術體系,包括化學氧化、土壤淋洗、固化穩定化等修復技術。
四、發展趨勢:后發優勢助力行業穩步發展,修復技術趨于綜合化提升
雖然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晚,但仍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可以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的經驗和教訓,持續完善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和工藝,推動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高質量發展進程。此外,傳統的生物、物理、化學方法有著各自的優勢,也有所缺陷。隨著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行業的要求持續提高,土壤修復技術必然會更加綜合化發展,能夠結合不同方法的優勢,實現技術互補,從而提高實際的修復效果。
關鍵詞:土壤修復發展背景、土壤修復發展現狀、土壤修復市場格局、土壤修復發展趨勢
一、發展背景:政策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水土流失加快土壤修復發展進程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加上人們對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導致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為降低和避免土壤污染帶來的影響,提升環境質量,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各項政策,加快土壤修復技術的突破,有效減少土壤污染范圍。
2022年11月科技部發布《“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建立不同區域土壤和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的生態環境基準,構建土壤符合污染多介質協同治理與綠色可持續修復理論及方法。202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提出持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流域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工作。2022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指出排放鎘等重金屬的企業,應依法對周邊大氣鎘等重金屬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屬進行定期檢測,評估大氣重金屬沉降造成耕地中鎘等重金屬累積的風險,并采取防控措施。
此外,各省市也出臺相關政策,助推土壤修復行業穩定發展。2022年1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南京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示范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聚焦水處理、大氣治理、土壤修復和固廢處理等領域,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工程咨詢、能源審計、運營維護等整體服務。2022年3月,上海市出臺《上海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提出健全并落實風險管控、修復施工過程環境管理制度,明確土壤修復內容和技術要求;加強土壤治理修復材料和藥劑的安全管理,逐步建立污染土壤轉運聯單制度,防止轉運污染土壤非法處置。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于土壤修復的力度持續加大,水土保護初見成效,2017年以來,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逐年遞減,但整體上仍有較大的下降空間。據生態環境部統計,2021年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共計267.24萬平方千米,其中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的比值為6:4。此外,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檢測結果,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61.16萬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72.12萬平方千米?,F階段我國土壤修復存在較大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土壤修復技術持續提升,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等土壤面積將會進一步減少。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
二、發展現狀:防治資金預算呈下降態勢,防治重點區域以湖南為主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類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長期對土壤進行污水灌溉等,造成土壤受到嚴重污染。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降低土壤污染帶來的一系列危害,財政部對土壤污染防治制定了專項資金預算,助力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
2019年以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總體上呈現出下降的態勢,但資金量仍較大。2022年10月,財政部提前下發了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預計2023年共投入30.8億元用于土壤污染防治,較2022年下降了30%。環境保護、土壤防治仍是目前實現綠色低碳的主要方向之一,但防治資金預算呈現下降的態勢,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于土壤污染防治已有所成效,隨著土壤修復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土壤污染現象將進一步減弱,我國對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資金預算也將不斷降低。
據財政部下達的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一文中顯示,2023年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在湖南、廣西、云南等地,其中財政部對于湖南的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更是遙遙領先,共計6.9億元,占總資金預算的比重達到22.39%。湖南省地貌類型多樣,有色金屬的品種和儲量都非??捎^,受歷年來不完善的開采和管理技術的影響,導致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因而財政部著重加大對湖南省土壤污染的防治。其次是廣西和云南,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分別為2.42億元、2.2億元,占比為7.85%、7.12%。
據生態環境部,以及各省市公布的污染地塊修復名錄數據統計,2021年全國污染地塊總數達到了770塊,其中華東地區占比超40%,其中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污染地塊數量較多,分別為89塊、61塊、51塊。其次是西南和華北地區,占比分別達到20.78%、13.12%。立足“十四五”,國家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隨著土壤修復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精進,土壤修復項目的持續放量,各省市污染地塊的數量也將持續減少。
從土壤污染情況來看,我國不同類型土地受污染程度較輕,輕微和輕度占比較高,但土壤超標率數值較大,其中耕地受污染程度較深,土壤超標率達到19.4%,其余土地類型超標率分別為10%、10.4%、11.4%??梢钥闯鑫覈芪廴就寥赖恼急容^大,在低碳綠色循環發展的推動下,土壤修復刻不容緩,隨著我國對土壤修復行業的政策持續落地,土壤修復行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土地污染問題也將得到很好的改善。
三、市場格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土壤修復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建工修復是國內最早專業從事環境修復業務的公司之一,行業內占據領先地位。公司主要從事環境修復綜合服務,包括環境修復整體解決方案和技術咨詢服務等,其中環境修復整體解決方案中包含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工作,可細分為場地修復和農田修復。2017-2021年期間,建工修復的營業收入整體呈現出增長的態勢,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營收同比出現下滑,2021年公司經營正常運作,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08%。2022年前三季度建工修復的營業收入共計7.62億元,較2021年同期微漲1.58%。
永清環保是國內領先的環境綜合服務企業,其中環境工程服務分為土壤修復和大氣治理業務,永清環保作為湖南省環境治理領域的龍頭企業,土壤修復業務是公司的發展重點。永清環保開展的土壤修復業務主要包括農田修復和場地修復,2021年公司土壤修復項目的合同金額達到3.62億元,同比增長118%。2017-2021年期間,永清環保的營業收入呈現出“先降后升”的態勢,2021年永清環保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33.39%。2022年營業收入出現下滑,前三季度永清環保的營業收入共計5.59億元,較2021年同期下跌了15.55%。
經過十余年修復項目的經驗積累,建工修復形成了一整套技術體系,包括化學氧化、土壤淋洗、固化穩定化等修復技術,同時土壤與地下水修復連續管式原位注入技術及裝備的研制,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修復提供了一種高效、使用和經濟的鉆注一體化技術和裝備。2018-2021年期間,建工修復的研發投入總體呈現出穩步上漲的態勢,2022年前三季度建工修復的研發費用投入共計0.23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了0.17%。永清環保作為高科技的環保企業,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現階段在研項目包括土壤砷鎘污染長效穩定化修復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冶煉場地與周邊土壤重金屬原位生物固定穩定修復技術及裝備研發等。2018-2021年期間,永清環保的研發投入呈現出“先降后升”的態勢,2021年以來,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研發費用大幅度上漲,2022年前三季度永清環保的研發費用共計0.31億元,同比增長了49.37%。
2017-2021年期間,建工修復的企業毛利率總體呈現出小幅上漲的態勢,2022年建工修復穩步推進各項業務實施,聚焦重點區域,前三季度企業毛利率為21.43%,較2021年同期微跌1.69%。永清環保2018年以來,毛利率整體上保持增長的趨勢,2022年在有關政策的推動下,與環保相關的產業持續受益,加上公司經營態勢穩步發展,毛利率也有一定的上漲。2022年前三季度永清環保的毛利率為31.29%,同比增長了1.54%。
四、發展趨勢:后發優勢助力行業穩步發展,修復技術趨于綜合化提升
1、行業法規體系持續完善,產業工藝技術穩步精進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較晚,相對于發達國家步入成熟的發展階段,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正處于成長期,具備相關處理資質的企業的產業規模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上對土壤污染修復行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形成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赌暇┦型苿酉冗M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示范行動實施方案》《上海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等政策的落地實施,提出聚焦水處理、土壤修復、固廢處理等領域,健全并落實風險管控、修復施工過程環境管理制度,明確土壤修復內容和技術要求等,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治理體系和發展規劃。此外,雖然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晚,但仍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可以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的經驗和教訓,持續完善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和工藝,推動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2、生態環保力度不斷加大,修復技術趨向綜合化發展
土壤修復的目的在于保持土壤良好條件,進而維持環境的生態平衡與和諧。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不斷改善和持續推進,對于土壤修復的技術要求也在持續提升,不但要能修復土壤,而且還要更加綠色、環保,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并能充分的實現生態修復。此外,傳統的生物、物理、化學方法有著各自的優勢,也有所缺陷。隨著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行業的要求持續提高,土壤修復技術必然會更加綜合化發展,能夠結合不同方法的優勢,實現技術互補,從而提高實際的修復效果。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產業咨詢領域的信息與情報綜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驅動產業發展,為企業投資決策賦能”為品牌理念。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產業咨詢服務,主要服務包含精品行研報告、專項定制、月度專題、可研報告、商業計劃書、產業規劃等。提供周報/月報/季報/年報等定期報告和定制數據,內容涵蓋政策監測、企業動態、行業數據、產品價格變化、投融資概覽、市場機遇及風險分析等。